2023年10月18日
作者:培正中學|李德彥
人類無時無刻都在用電,以澳門為例,作為光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之壹,賭場裏面的燈飾和商場,燈光都不能關閉。導致耗電量十分之大。而當今時代普遍的電力生產方式,多數是電廠用大量燃料來產生的。例如燒煤、燒天然氣來火力發電;用鈾礦來核能發電等。但是,這些方式的能源生產,卻都有可怕的副作用。
其實全球的氣候變遷壹早己經世界收到各地的關註,有些人說末日要來臨,所以要盡快想辦法解決或緩解問題。有些人說地球資源將會耗盡,所以才要活在當下,把剩下的資源都耗盡。但不論如何,世界各地政府都為解決這問題絞盡腦汁,他們嘗試推行各種有助減低碳排放的政策和建立措施。例如能量轉型,是現在世界各地都在正在努力邁進的方向,利用環境的風力、太陽能、水力等再生能源,逐步取代危險骯臟的化石燃料與核能,希望從而由能量轉型的方法達到碳中和,直至到零碳排放。或者是造林植樹,栽種更多植物緩和溫室氣體所帶來的災害。而的確,這些東西都富有壹定成效,但只有這些真的足夠嗎?
零碳公民這壹字詞時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接受義務教育的這麽多年來,政府對人民的環保意識還是做足了功夫,從小學的常識科至到高中的環保講座,同學們,或者應該說各大市民從小開始都已經對這壹些知識有少許或壹定的了解。但往往人類都會為了貪方便而選擇作出壹些零碳排放量增加的行為,小至個人的摣私家車和時常開冷氣,大致過度砍伐樹木和大量燃燒廢置塑料而產生的有害物質。
所以作為壹名世界上的公民,不管未知現在的資源可以維持多久,我們都應該抱著壹種危機意識,至少在個人層面減慢氣候變遷,減少碳排放量。而應該怎樣去做,做多少,就值得我們去思考了。